[鸟]红喉矶鸫

别名白喉石鸫、虎皮翠、葫芦翠、蓝头矶鸫。属雀形目,鸫(亚)科。繁殖在东北各省、内蒙古东北部至河北东陵;经沿海一带迁徙,而在广西一带过冬。 白喉矶鸫体长约17厘米。头蓝,翅黑,而腹栗,喉上有白色块斑,各色相衬显著。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,而杂以棕色,头顶成点斑状,背部则形成横斑。    分布于海拔800—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。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,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。歌声徐缓而悠扬,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,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,歌声颇有韵味,似吹奏笛箫声。故人称“山地歌手”,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,主要为甲虫、蝼蛄、鳞翅目幼虫等。    营巢于大树根茎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。巢由松针、草根、草茎、草叶等编成,产卵6—8枚。卵肉色带清晰的棕色斑点或块斑,钝端较密。雌鸟孵卵,孵化期13—14天,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育雏期14—15天。 1、鸟的选择 白喉矶鸫歌声悦耳,而且羽衣华丽,因此不但养鸟者喜爱,还为画家所青睬。雌雄异色,易于区分。雌鸟羽色暗淡,上体大都橄揽褐色,下体呈斑杂状,幼雄上体橄榄褐沾棕,头上有棕色斑,内侧次级飞羽显出棕白色斑;幼雌上体橄榄褐色、而黑


别名:白喉石鸫、虎皮翠、葫芦翠、蓝头矶鸫。属雀形目,鸫(亚)科。繁殖在东北各省、内蒙古东北部至河北东陵;经沿海一带迁徙,而在广西一带过冬。

白喉矶鸫体长约17厘米。头蓝,翅黑,而腹栗,喉上有白色块斑,各色相衬显著。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,而杂以棕色,头顶成点斑状,背部则形成横斑。   

分布于海拔800—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。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,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。歌声徐缓而悠扬,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,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,歌声颇有韵味,似吹奏笛箫声。故人称“山地歌手”,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,主要为甲虫、蝼蛄、鳞翅目幼虫等。   

营巢于大树根茎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。巢由松针、草根、草茎、草叶等编成,产卵6—8枚。卵肉色带清晰的棕色斑点或块斑,钝端较密。雌鸟孵卵,孵化期13—14天,雌雄亲鸟共同育雏,育雏期14—15天。

1、鸟的选择 白喉矶鸫歌声悦耳,而且羽衣华丽,因此不但养鸟者喜爱,还为画家所青睬。雌雄异色,易于区分。雌鸟羽色暗淡,上体大都橄揽褐色,下体呈斑杂状,幼雄上体橄榄褐沾棕,头上有棕色斑,内侧次级飞羽显出棕白色斑;幼雌上体橄榄褐色、而黑色斑点显著,内侧次级飞羽上带锈棕色。   

2、笼的特点 白喉矶鸫为中型食虫笼鸟,宜用画眉笼,也可用点颏笼。   

3、饲料和喂法 一般可喂点颏粉拌肉沫,刚捕到的鸟的食料需加水呈粥状,表面放几条黄粉或其它昆虫幼虫,不给饮水,这样白喉矶

相关文章